亲爱的儿子:你好!
昨天,2022年4月26日,听你妈说,你们要举行成人礼仪式,因疫情不让父母亲自到场,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,祝福孩子长大成人!不知不觉,你就即将成年,听到消息的那一刻,作为父亲说实在的有点懵,有些酸楚五味杂陈。
有些不太相信,眼前挥之不去的是你婴儿、儿童、少年时期的一些往事,定格在你小时候偎依在我身边看书或独自趴在地上专心画画的样子;有些许的不舍,翻看你小时候的照片,那稚嫩灿烂的样子多好,多想滞留或穿越到那一刻,享受你的哭哭闹闹;有些丝丝的悔,在你的孩童时代,在你的成长和教育中,作为父母和你发生了诸多的不愉快,尤其是父亲,如果有如果,我多么渴望和你完美相处,让你自由成长;有些丝丝的痛, 盼望着,盼望着,春天到了!可我们盼望着,盼望着,岁月流逝,你却即将成年!
岁月无情,人有情,何况父母。不管我和你妈有多么不舍,送你去衡水读书,觉得还是很对的,因为适合你。你有些聪明劲,遇事有主见很是执着,有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犟脾气。当然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,尤其是青春期稍有不对,容易走向不好的极端。说实在的当时你妈都不敢管你,也不让我硬管,就是怕你做出出格的事。虽然我们都望子成龙,但健康快乐才是我和你妈的最大愿望,在这个愿望面前龙远不及虫。所以在你的成长教育问题上我们既充满着美好的希望,但又坚守着健康快乐的底线;既想放开让你自由,又怕管无可管;既想让你有快乐的童年,又怕输在现实的起跑线上—–总之,希冀着、担心着、后悔着、管教者,在诸多矛盾无奈中你渐渐长大,虽不出类拔萃,但也是佼佼者。我也相信后面的路你会越走会好,因为你长大了。
我想学校在你们17岁(高二)而非18岁(高三)举行成人礼仪式,意义非常。《礼记·冠义》说:“成人之者,将责成人礼焉也。责成人礼焉者,将责为人子、为人弟、为人臣、为人少者之礼行焉。将责四者之行于人,其礼可不重欤?”可知,举行这一仪式,是要提示行冠礼者: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“孺子”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,只有能履践孝、悌、忠、顺的德行,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、合格的弟弟、合格的臣下、合格的晚辈,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。惟其如此,才可以称得上是人,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。因此,冠礼就是“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”。
儒家认为,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,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。《礼记·内则》说,六岁,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;八岁,教以礼让,示以廉耻;九岁,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;十岁,离开家庭,住宿在外,向老师学习“书计”(文字)、“幼仪”(奉侍长者的礼仪),以及有关的礼的篇章和日常应对的辞令;十三岁,学习音乐、诵读《诗经》、练习称为《勺》的舞蹈(文舞);十五岁之后称为“成童”,练习称为《象》的舞蹈(以干戈为道具的武舞),以及射箭和御车。经过七年的学习,也就是到了二十岁,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,而且血气强盛,身体发育成熟,能够独立面对社会,《说“男子二十冠而字”,此时可以为之举行成年礼。
成年以后,还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,学习的内容,《礼记·内则》有具体的记载。对代表未来的青年,通过一定的仪式作为成人的标志,社会予以承认又予以管理和约束,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年礼仪培养起受礼者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,其重要意义不可抹杀。
儿子我不知道你认真看了上面这段引用没?我列举了《礼记·冠义》、《礼记·内则》和《礼记·曲礼》中关于《冠礼》的解释说明,就是想让你体会学校在你们17岁(高二)而非18岁(高三)举行成人礼仪式的非常之义:孺子嘉冠由孩子成长为大人,你是否具备了大人的德行和才学;孺子嘉冠由孩子成长为大人,你是否具备了大人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;孺子嘉冠由孩子成长为大人,你是否具备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能力和资格;孺子嘉冠由孩子成长为大人,你是否具备了承受国家和社会选拔性考试的压力。
儿子,如果你具备了,请你整装蓄势,成人礼将为你吹响起航的号角!
儿子,如果你不具备,请你细细思量,成人礼将为你敲响奋发的警钟!
儿子,如果你还在彷徨,要用坚定的行动给自己的成人礼送上一份自强的礼物!
人的一生很短又很快,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的一生。一生的幸福既需要内心的感悟和感恩,这是幸福的源泉,又需要努力奋斗,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”这是幸福的法则。
疫情严峻,很遗憾,父母不能陪在你身边一起度过一生唯一的一次成人礼,但爸妈的爱和祝福却无时无处不在。
儿子,成人礼快乐!
如需取名,可以咨询大师微信:m181876 备注:佳名观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qm.jiaming198.com/4837.html